名字诗词来源
先秦:佚名 《斯干》
无非无仪,唯酒食是议,无父母诒罹。
唐代:杜甫 《桥陵诗三十韵,因呈县内诸官》
朝仪限霄汉,容思回林坰. 轗轲辞下杜,飘飖陵浊泾。
唐代:贯休 《读《玄宗幸蜀记》》
始忆张丞相,全师郭子仪。
近现代:王粲 《登楼赋》
钟仪幽而楚奏兮,庄舄显而越吟。
先秦:佚名 《土冠辞》
敬尔威仪。
先秦:屈原 《离骚》
揽茹蕙以掩涕兮,沾余襟之浪浪。
唐代:韩愈 《答张彻》
荒餐茹獠蛊,幽梦感湘灵。
姓氏起源
冯姓主要源自:归姓、姬姓。
汉族冯(féng)姓源出有二,一是姬姓,二是归姓。其他冯姓则由外族改姓而来,包括汉朝初期的匈奴人,南北朝时期的百济人,元明时期两广南部的浬人,以及清朝末期的满蒙人等。
出自归姓,为冯简子之后。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,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。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,形成河伯族。进入夏朝帝芒时代,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(今陕西大荔县)建立了冯夷国,历经夏商周三朝。周初,冯夷国分裂为冯、河宗、邯三国。春秋时期,郑国大夫简子(归姓)被郑简公封于此地,遂以封邑而得氏,为该支冯姓第一人。出自姬姓,为姬昌之后,系承毕公高,始祖冯文孙。据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广韵》记载,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,封为魏武子,得封魏地。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,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(一说今河南省荥阳县,一说今陕西省大荔县)。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、魏之姓,以邑为氏而改姓冯,史称冯氏正宗。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,故冯、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。
源于鲜卑族。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,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。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,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,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;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爵称号“冯翌侯”为姓氏者,汉化称冯翌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,逐渐融入汉族。
源于蒙古族盖珠氏。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,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。
源于满族乌苏氏和富思库氏。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,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。
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,族人迁移较早,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。
春秋战国时期
冯姓迁徙向南,先进入了楚地(今湖南、湖北)。楚怀王时期(战国后期)冯郝官至楚大夫,是楚国的重臣。向西,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。
向北,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。战国中后期,韩国的上党郡(今山西长治西)郡守冯亭,为人果敢而有谋,入赵国,拒秦战死,其宗族分散,有的留在上党潞县(今山西潞城东北),有的留在赵(今河北境),并发展繁衍下去。其后裔有许多为将相,如秦丞相冯去疾、大将军冯劫、御史大夫冯毋择等。
向东,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,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。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,“冯谨客孟尝君”的千古佳话,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。
颍川郡:战国时期秦国灭韩国后,以所得韩地于秦王赢政十七年(辛未,公元前230年)置颍川郡。
上党郡: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,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,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,战国时期韩国置郡,但是具体郡置已难以考证。
京兆郡:亦称京兆、京兆尹,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郡,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,“尹”为其太守。
弘农郡: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年),治所在弘农县(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),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、宜阳以西的洛、伊、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、杜川河上游、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。
颖川堂:以望立堂。
上党堂:以望立堂。
京兆堂:以望立堂。
弘农堂:以望立堂。
市义堂:战国时的冯驩是孟尝君家的食客。起初孟尝君对他只当一般门客对待,后来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帐,他把所有债户都叫来,宣布将债书烧掉,给所有的债户解决了困难,大家感激不尽。
始于堂:冯氏远祖始于周代。族谱载:“受姓始祖毕公,名高,文王第十五子,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,武王践位于毕,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,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,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邑,即始平郡。子孙去邑为氏,书作冯。”始平乃冯氏发祥之地也。
同舆堂:根据史籍《后魏书》记载,冯诞和后魏高祖皇帝元宏同岁,自幼又是同学,后来娶了高祖的妹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。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,所以称“同舆堂”。
一、冯(馮)féng
现行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龙口、平邑,内蒙古之乌海,山西之太原,广东之新会,广西之田林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泸水、陇川、河口等地均有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京、苗、瑶、壮、黎、土家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引《世本》云:“归姓。郑大夫冯简子之后。”
2、又据《元和姓纂》注云:“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,封魏,支孙食采於冯城,因氏焉。”此则以邑为氏,系出姬姓。
3、冯姓为盘瑶十二姓之一,相传明洪武四年。“冯姓盗偷桂林省库银,逃走连州羊古山落居……冯姓改为鸟字鳳(凤)。”
4、黎族之冯姓,居海南保亭,相传为王姓所改,盖因“抽签改姓”。
二、冯(馮)
冯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64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广东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苏、山东、云南等省多此姓,6省冯姓约占全国汉族冯姓人口56%。
冯姓起源:
1、系自归姓。春秋时郑大夫冯简子之后,见《世本》。
2、系自姬姓。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,支孙食采于冯城(故城在今陕西大荔),因以为氏。汉、唐之期,支派甚多,主要有:出颍川(今河南禹县一带)者,系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。出上党(今山西长子一带)者,系汉宜都侯冯参之后。出京兆(今陕西西安一带)者,系汉燕王冯宏之后。出弘农(今河南灵宝一带)者,系西魏时宁州刺史冯宁之后。出河间者,系唐时监察御史冯师古之后。
3、清满洲人姓,世居沈阳。
4、清时广西泗城府土司冯姓始于明朝。
5、瑶族姓。又,云南金平平安寨瑶族勒崩氏,汉姓为冯。
6、京、壮、侗、彝、傣、回、蒙古、土家、黎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冯姓名人:
冯长,周宣王时柱下史,观天文之变,骊山人。
郡望:杜城、杜陵、长乐、始平、颍川、上党、京兆、弘农、河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