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名:陶筠妍

首页 > 陶筠妍

陶筠妍名字的含义是什么

名字字义解释

yún jūn(ㄩㄣˊ ㄐㄨㄣ)

⒈  竹子的青皮:“其在人也,如竹箭之有筠也。”

⒉  竹子:“柴门空闭锁松筠”。

⒈  〔筠连〕地名,在中国四川省。

yán(一ㄢˊ)

⒈  美丽:妍媸(美好和丑恶)。百花争妍。

⒉  巧:妍捷。

名字诗词来源

明代:何景明 《送曾建昌取道还泸州》 之官怀印绶,过里讯松

宋代:卢炳 《减字木兰花·莎衫筠笠》 莎衫笠。

唐代:宋之问 《玩郡斋海榴》 抚躬万里绝,岂染一朝

魏晋:陆机 《文赋》 夫放言谴辞,良多变矣,蚩好恶,可得而言。

宋代:吴潜 《江城子·示表侄刘国华》 正春

姓氏起源

陶姓主要源自:己姓。

陶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陶唐氏,陶唐第七子洪祺为陶氏之祖。

先秦时以平原陶姓为著,自商周时期到汉代,陶氏之族,率不出豫州境,活跃于济阴、平阳一带,人才辈出,汉开封侯陶舍,辅助汉高祖刘邦打天下,被高祖封为开封侯,官至左司马,其子陶青也袭爵拜相。至汉末,青公后裔举族南徙丹阳,从此陶氏宗族居于吴。陶舍裔孙陶敦之后,分为丹阳和浔阳两支,繁衍到后来,成为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。观今之陶氏,多源自丹阳、浔阳之望。进入近代太平盛世,陶氏后裔繁衍广布全国大多数省市区的城市乡村,尤以长江下游各地区为盛,另有九个少数民族陶姓子孙。泱泱中华,天下陶姓,溯源于陶唐氏,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时期,在来源方面,可知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、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,源流可考。宋代《百家姓》将陶姓系于31位,也说明陶氏授姓特点鲜明,授姓时间早,原委脉络清晰,家族繁衍生息较为昌盛。

陶姓图腾:据称“陶”字成型于烧陶制器。陶本作缶、陶,由作陶器者“勹”和陶器“缶”组成。但“缶”又是由“午”和“凵”组成,“午”是玄鸟,“凵”是烧陶的窑穴,意思是玄鸟族人发明了陶器,就以这种烧陶制器的功德为姓,陶字的“阝”表示窑穴火道。陶姓是魁隗氏炎帝族祝融八姓昆吾嫡传,始祖陶唐氏。

陶姓起源始祖

得姓始祖

唐尧,上古时期五帝之一,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,伊祁姓,名放勋,号陶唐,谥曰尧,因曾为陶唐氏首领,故史称唐尧。在其担任部落首领之前,曾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居住,以制作陶器为职业,其地世称为陶丘。

源流一:源于伊耆氏,出自远古时期尧帝衍居地陶,属于以居邑名为氏。据史籍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姓苑》记载,远古时期的尧帝,生于伊,嗣后耆,故称伊耆氏。尧帝初居于陶(古济阴,今山东定陶),以制作陶器为业,官名“陶正”,其地被后世称为陶丘。后封于唐,为唐侯,故称陶唐氏。在尧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原居地为姓氏者,称陶唐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陶氏、唐氏,皆为非常古早的姓氏,陶氏读音作táo。陶氏族人大多尊奉唐尧为得姓始祖。

源流二:亦出自唐尧。据《辞源》所载,相传尧帝初封于陶(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),后徙封于唐(故城在今河北唐县),其后子孙以封地为氏。

源流三:出自虞舜。据《元和姓纂》所载,西周初年,舜之裔孙虞思,官至陶正(即管理陶质器物制作的官职),其子虞阏承袭父职,其后子孙以官为氏。

源流四:出自商王朝著名七族中的陶氏,属于以职业技艺为氏。据史籍《元和姓篡》、《风俗通》等的记载,商王朝时期,有七个著名的氏族,分别为陶氏、施氏、繁氏、锜氏、樊氏、饥氏、终葵氏,都是以陶冶为职业者。陶冶,即指陶器制作工匠与窑工,原为掌握此项专业技术,役使奴隶进行生产的低级贵族。其时,该七族中即有以职业为姓氏者,称陶氏。到春秋时期以后,凡在从事陶器制作业的职业工匠、庶民中,皆有以“陶”技为姓氏者,称陶氏,读音作táo(ㄊㄠˊ)。

源流五:源于改姓,出自五代时期唐谷避帝讳而改姓,属于因谥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宋史本传》、《东都事略·陶谷传》等记载:宋朝初年有陶谷,字秀实,邠州新平人(今陕西彬县),原姓唐,为避石敬瑭名讳,改姓为陶,称陶谷。

源流六:源于己姓,出自夏朝末期大臣昆吾,属于封邑名称以为氏。昆吾,原是上古时期一个地名,今史学界一般认为其地最终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南一带,为夏王朝末代君主夏桀之臣陶正的封地,这位陶正以邑为命,称昆吾。在典籍《诗经·商颂·长发》中记载:“韦顾既伐,昆吾夏桀。” 在史籍《路史·后纪》中也记载:“颛顼娶滕奔氏之女曰娽,滕奔,即胜濆。昆吾者,颛顼之后也。”

源流七:出自他族改姓。满族陶佳氏、托和罗氏、达斡尔族吐钦氏、古隆氏,锡伯尔族托库尔氏汉姓均为陶;今白、傣、京、苗、瑶、彝、布朗、蒙古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源流八: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白族、傣族、京族、苗族、瑶族、彝族、布朗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陶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陶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源流九:

另说尧帝少年智慧,十三岁时就助其兄挚帝治理天下,因功封在陶丘,十五岁时又改封在唐,所以史称陶唐氏。尧开创了禅让制,死后把帝位禅让给了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舜。尧贤明民主,为世所敬重。后世子孙或以技艺为氏,或以封地为氏,称陶姓。他们尊唐尧为陶姓的得姓始祖。

陶姓迁徙传播

据《姓氏考略》记载,陶姓最初是以山东定陶为发祥地。周以前,陶姓于史书不显。春秋时才出现了第一位名载史册的人物,即以节义传论千古的女性陶婴。春秋战国时期,陶姓逐渐南移到今河南兰考一带,后经繁衍发展,形成了陶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——济阳郡。

西汉时,有陶舍、陶青出仕长安,而陶青功封开封侯,子孙世袭其职并家于当地。两汉时期,陶姓人逐渐南迁于江苏、安徽一带,并在长江之南落籍,如东汉徐州州牧、溧阳侯陶谦即为丹阳(今安徽宣城)人。魏晋南北朝时,中原士族大举南迁,河南、山东陶姓开始南迁江浙,而原居苏北、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赣。此期在江南一带涌现出了不少陶姓名人,如东晋大司马、鄱阳(今江西波阳)人陶侃,其后迁浔阳柴桑(今江西九江),著名诗人陶渊明即为其重孙。南朝宋孝昌相陶贞宝,晋安侯陶隆均为秣陵(今江苏南京)人,后经不断繁衍,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众,子孙昌盛的局面,于是后世陶姓以丹阳、浔阳为其郡望。

宋代以前,陶姓发展依旧以上述两地为主源,在江南各地缓慢播迁,并有陶姓一支进入湖南。宋代时,陶姓在北方得以发展,陕西、河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南等地均有陶姓人。南宋末年,江南一带狼烟四起,陶姓有播迁于湖南、湖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之地者。

明初,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江苏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、山东、北京等地,作为明初另一大移民聚集地的江西瓦屑坝,陶姓北迁安徽、湖北等地,而两湖之陶姓则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,入居四川,进而播迁云贵高原。清时,陶姓已广布全国,并有渡海赴台,进而播迁海外者。

如今,陶姓分布以安徽、江苏、湖北为多,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。在近600年间,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、元、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,由东部和南部向华中回迁成为陶姓迁移的主流。

宋朝时期(960—1279年),陶姓大约有16.6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2%,排在第八十一位。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,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44.1%,其次分布于江西(19.1%)、江苏(11.9%)、广西(11.9%)、安徽(4.4%)、湖南(4.4%),再次分布于陕西、福建等省。

明朝时期(1368-1644年),陶姓大约近29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31%,排在第七十二位。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,约占全国陶姓人口的24.5%,其次分布于江西(11.7%)、江苏(11.7%)、广西(10.9%) 、湖北(7.2%)、安徽(6.8%)、湖南(4.9%),其余的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河北、山东、陕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河南、辽宁、山西等省。

近现代陶姓的人口192万,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16%。江苏、上海、浙江三省市占23%,湖南、安徽、湖北、广西、江西等省区也较多,西南的四川、贵州、云南次之,北方、华南地区较少。

如今,陶姓列全国83位,人口近280万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,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“∧”形的态势。现主要集中于安徽、云南、江苏、四川四省,大约占全国陶姓总人口的40%,其次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重庆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河南,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%。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,约占陶姓总人口14.5%。

陶姓分布很广,但分布不均衡。在浙沪、皖苏大部、河南东南、湖北西部、江西北部、福建北端、云贵桂、川渝南部、湖南西南和东北部、广东西北、青海东部、甘肃中部、黑龙江西南、吉林、内蒙古东部,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.24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0.5%以上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.7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0%的陶姓人群。在皖苏北端、鲁豫大部、川渝鄂大部、陕甘南部、宁夏、青海东南、新疆西北、广东大部、海南西部、江西南部、福建中部、内蒙古东部、黑龙江东北、辽宁,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12%—0.24%之间,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1.7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%的陶姓人群。

济阳郡: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国,后改为郡,治所在济阳(在河南省兰考东北),领济阳、考城(今民权县东北)诸县,辖区相当于今河南兰考、民权一带。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,济阳郡被废黜。

丹阳郡:

丹阳又称润州、丹杨郡,古地名。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,由原鄣郡改置,治所在宛陵(今安徽宣城),下辖十七县,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,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、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。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(今江苏南京),以后辖区缩小。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,后隋炀帝又置润州,治所在延陵(今江苏常州),再以蒋州(今江苏南京)为丹阳郡。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(今江苏镇江)。北宋朝政和年间升为镇江府。明、清两朝乃至民国、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,位于江苏溧阳旁边,紧靠长江。

浔阳郡:西晋朝永兴元年(公元304年)置浔阳郡,治所在浔阳(今江西九江)。唐朝时期改九江郡为江洲,唐朝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为河阳郡,至唐朝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又复为江洲。

济阳堂:以望立堂。

浔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九江堂、江洲堂、河阳堂。

丹阳堂:以望立堂,亦称润州堂、丹杨堂。

一、táo
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分布很广: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景县,山东之平邑、龙口,山西之太原,内蒙古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河口、邱北、陇川,广西之田林等地均有。汉、蒙、回、瑶、壮、傣、苗、满、水、京、哈尼、布朗、锡伯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俱收载。其源不一,郑樵列其三:

1、“陶唐氏之后,因氏焉。”帝尧初以陶为业,封於唐故称陶唐氏。“陶唐氏之后”亦即帝尧之后。此以技为氏。系出祁姓。

2、“虞思为周陶正、亦为陶氏。”《姓氏考略》则云:“虞阏父为周陶正,后为氏。”(按:虞思,夏之诸侯有虞之君,少康奔有虞,虞思妻之二姚,而邑诸纶,有田一成,有众一旅,遂收夏众,复禹之绩。不当为周陶正。显见郑樵有误,当从《姓氏考略》之说。)虞阏父,虞舜之后,周武王时为陶正。陶正、周代官名,掌管治陶之事。此当以官为氏,系出妫姓。

3、“《左传》商人七族有陶氏。”未详所出。

4、或为唐氏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有故改氏》:“五代陶穀(谷),本姓唐氏,避晋祖讳,改为陶氏。”

5、清代满族之陶佳氏改为单姓“陶”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。

6、蒙古族之陶姓,则由土尔扈特氏所改。本部落名,以为姓,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之“陶”而为单姓。

7、锡伯族之陶姓,亦由陶佳氏所改;

8、达斡尔族之陶姓,来源有三:或直取汉姓而为姓;或由托木哈拉所改,盖取其哈拉之首音谐以音近之“陶”而得;或由吐钦莫昆所改,亦取其莫昆之首音谐以音近之“陶”而为单姓。注(6)——(8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东汉有陶谦,丹阳人,徐州牧;东晋有陶潜,诗人;梁代有陶弘景,秣陵人,医家;明代有陶宗仪;当代有陶行知。

二、yáo

现行罕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有分布。(按:疑此为皋陶之后。皋陶,或作“咎繇”。是陶、繇二氏同源。以名为氏,系出偃姓。)一音táo,为现行常见姓。

三、

陶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6%,为中国人口最多120个姓之一。尤以江苏、上海、浙江等省市多此姓,三省市陶姓约占全国汉族陶姓人口23%。

陶姓起源:

1、帝尧初居陶(故城在今山东定陶西南),后徙唐(故城在今河北唐县),故称陶唐氏,其后有陶唐氏、陶氏。

2、帝舜之子裔均,其后裔虞阏父为周 陶正(拿治陶之事之官),后以官为氏。

3、氏于事者,巫、卜、陶、匠是也,见《风俗通》。

4、周成王封唐叔以殷民七族,有陶氏。

5、宋时新平人陶谷,历礼,刑、户三部尚书,原姓唐,避晋祖讳,改姓陶。

6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。又,清满洲八旗姓陶佳氏、托和罗氏(亦作托胡鲁哈喇氏)、绰络氏等后均改为陶氏。

7、明、清时云南临安府建水州(故城在今建水县)阿邦乡土守备为陶氏,系白族。

8、明、清时云南临安府五亩寨(今元阳境)土寨长、阿土寨(今建水南)、水塘寨(今个旧市西南之元江北)土寨长、景东府(今景东)土知府、保甸巡检司(今景东西澜沧江东之德胜)土巡检均为陶,系傣族。

9、达斡尔族吐钦氏、古隆氏之汉姓均为陶。

10、锡伯族托库尔氏汉姓为陶。

11、京、苗、瑶、彝、布朗、蒙古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
陶姓名人:

陶狐,春秋时晋大夫。

郡望:丹阳、浔阳。

宝宝起名网提醒您:请用科学方式起名,请勿封建迷信!
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不代表宝宝起名网的立场!
搜索
back_i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