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lì lí(ㄌ一ˋ ㄌ一ˊ)
⒈ 好看,漂亮:美丽。秀丽。明丽。绚丽。富丽。丽质(女子美好的品貌)。风和日丽。
⒉ 附着:附丽。
⒈ 〔高丽〕朝鲜历史上的王朝,旧时习惯上沿用指称朝鲜。
⒉ 古同“罹”,遭遇。
羽yǔ(ㄩˇ)
⒈ 鸟的毛:羽毛。羽绒。羽书。羽衣。羽扇。羽族(指鸟类)。羽旗。羽檄(羽书)。
⒉ 鱼类或昆虫的翅膀,道教传说中指会飞的仙人:羽翼。羽翰(翅膀)。羽士(a.会飞的仙人;b.道士)。
⒊ 箭上的羽毛,借指箭:羽猎。
⒋ 古代五音之一,相当于简谱“6”。
唐代:白居易 《筝》 倚丽精神定,矜能意态融。
魏晋:潘安 《西征赋》 萧收图以相刘,料险易与众寡;羽天与而弗取,冠沐猴而纵火。
唐代:骆宾王 《帝京篇》 铜羽应风回,金茎承露起。
唐代:张绍 《冲佑观》 金房玉室,羽盖云輧。
宋代:周麟之 《郊祀庆成》 碧瓦霏烟外,雕梁丽日边。
南北朝:谢惠连 《雪赋》 乱曰:白羽虽白,质以轻兮,白天虽白,空守贞兮。
唐代:杜甫 《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》 羽翼商山起,蓬莱汉阁连。
阎姓主要源自:姬姓、芈姓。
阎姓部分出自姬姓,商末时,周族首领古公亶父(又称太王)有三个儿子:泰伯、仲雍和季历。小儿子季历生一子姬昌(即周文王),颇得太王欢心,并说:“我世当有兴者,其在昌乎!”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,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,建立国家号勾吴。周武王灭商后,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,又把泰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,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,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,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,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。异体字“闫”。
阎(Yán)姓,今可简写作“闫姓”,阎氏乃宗周嫡出,源出有八:
阎姓起源一
出自姬姓。为黄帝裔孙后稷之后,以封地名为氏。据《元和姓纂》《阎乡家乘》等所载,相传有裔孙后稷,承袭姬姓,北周人尊为始祖。12世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。他有三子:泰伯、仲雍和季历。周武王时,封泰伯的曾孙仲奕于阎乡(今河北省易水一带)。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。
阎姓起源二
出自姬姓。为周康王之后,亦以封地名为氏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所载,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“阎”字。于是,康王封他于阎城(今陕西省北部一带),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。
阎姓起源三
出自姬姓。为唐叔虞之后,也以封地名为氏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所载,春秋时,晋成公的儿子懿,被封于阎邑(今山西省安邑),后被晋国所灭。
阎姓起源四
出自芈姓。楚国公族,有阎敖。出自楚国王族伯玙的封地,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。春秋时期,楚国有支系王族熊伯玙,他被封于阎邑(今湖北麻城),其后有大夫阎敖。在楚国灭权国之后,阎敖被封尹权,在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,称阎氏,世代相传至今,是为荆楚阎氏。
阎姓起源五
源于蒙古族,出自元末明初扎鲁特蒙古岳诺特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
蒙古族岳诺特氏,亦称岳诺托氏、亦日呼德氏、闫忽德氏,世居扎鲁特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拼音为Yonot Hala。
清朝中叶以后,蒙古族、满族岳诺特氏多改汉字姓为阎氏、门氏、伊氏等。
阎姓起源六
源于满族,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⑴.满族巴克桑氏,满语拼音为Baksang Hala,汉义“六十斛”,也就是“三十石”,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,今北京 满族中仍有巴克桑氏族人,清末民初多改汉字单姓为阎氏。
⑵.满族布雅穆齐氏,亦称布雅齐氏,满语拼音为Buyamuci Hala,世居噶哈里(今吉林延吉)、黑龙江沿岸地区,后改汉姓为阎氏。
⑶.满族阎佳氏,亦称严佳氏、雅佳氏,满语拼音为Yagiya Hala,祖先原为汉族,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辉发(今吉林省柳河、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,桦甸、辉南一带),后多冠汉姓为阎氏、颜氏。
⑷.满族阎拉扎氏,亦称颜扎氏、燕札氏、颜查氏、颜之哈拉氏,库雅拉彦札氏,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颜盏部,以姓为氏,满语拼音为Yanja Hala,世居雅兰西楞(今黑龙江下游苏城)、叶赫(今吉林梨树)、哈达(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)、长白山等地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,后民间多冠汉姓为颜氏、为官者多改汉字姓为阎氏、张氏等。
⑸.满族颜珠氏,亦称颜之氏,满语拼音为Yanju Hala,世居雅达珲春村(今吉林珲春海兰河流域),后多冠汉姓为阎氏、颜氏。
⑹.满族颜济哩氏,亦称杨吉哩氏、焉哲勒氏,满语拼音为Yangiri Hala,世居沈阳、伯都讷(今吉林松源)等地。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。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、杨氏、韩氏、沈氏等。
阎姓起源七
源于达斡尔族,出自清朝时期达斡尔诸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。
⑴.达斡尔族敖拉氏,亦称鄂拉氏、傲雷氏,通古斯语拼音“Aora”,汉义“山”,世居乌拉(今吉林永吉)、黑龙江多金(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)、拉夫凯(雅克萨城以西)、呼伦贝尔(今内蒙古海拉尔)、布特哈(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)等地。后有满族、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拼音为Aora 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、单氏、敖氏、山氏、苏氏、鄂氏等。
⑵.达斡尔族索多哩氏,亦称索都尔氏、索罗贡氏、敖勒多尔氏,满语拼音为Sodoli Hala,为敖拉氏部落的分支,世居黑龙江。后有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,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阎氏、索氏、敖氏等。
⑶.达斡尔族亚尔兹氏,满语拼音为Yarci Hala。为达斡尔族脱谱姓氏之一,世居黑龙江北岸,清末民初改汉字单姓为阎氏。
阎姓起源八
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回族、土家族、壮族、苗族、傣族、高山族、黎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阎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文化上流改为汉姓阎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注:阎姓今多简写作“闫”字。当代《姓谱》分闫、阎二姓,编写者考证不实导致的。又据《五音集韵》载,闫“同阎义,俗用”。闫、阎二姓实为一姓,黄帝族的后代,龙的传人。由于阎姓被“俗用”成闫,就产生了阎、闫二姓,所以在当代《百家姓》里,两姓并存。古代百家姓只有“阎”姓。
历史上阎姓的迁徙与分布
先秦时期,阎姓一直活动在河北、河南、山西一带。秦汉时,阎姓西迁陕西、甘肃,进而入四川,向东抵达山东,北移河北、内蒙古。在唐朝,阎姓在山西发展迅速,成为太原郡十大著名姓氏之一。唐宋以后阎姓开始在江南出现。
宋朝时期,阎姓大约近20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5%,排在第七十四位。四川为阎姓的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阎姓总人口的18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,这四省阎姓占阎姓总人口的66%,其次分布于河北、山西,这二省的阎姓又集中了16%。阎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,全国形成了西部川秦、东部豫鲁两大阎姓聚集区。
明朝时期,阎姓大约近12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3%,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。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%,阎姓人口增长是负值。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,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。面对战乱和屠杀,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,阎姓是北方地区姓氏,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。山西为阎姓第一大省,约占阎姓总人口的49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、山东、河北、河南,这四省阎姓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95%。宋元明时期,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由西向东迁移,全国阎姓的分布集中向晋、鲁、冀、豫地区收缩。
当代阎姓的分布与图谱
当代阎姓的人口已达490多万,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25%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阎姓人口由12万激增到近490多万,增长了25倍之多,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,宋朝至今1000年阎姓人口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山西四省,大约占阎姓总人口的55%,其次分布于安徽、黑龙江、甘肃、陕西、辽宁,这五省又集中了27%。河南居住了阎姓总人口的16%,为阎姓第一大省。全国的阎姓分布的高比率区在豫鲁冀和陇西。在近600年间,阎姓人口主要的流动方向是由中原向西部、东部的回迁,向南方的移民较少。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(见图75)表明:阎姓在长江以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。在豫晋鲁、冀京津、内蒙古大部、陕甘大部、宁夏、鄂皖苏北部、辽宁西部、青海东北部、辽宁大部、黑龙江中部,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5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到2.8%以上,上述地区覆盖面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0.8%,居住了大约72%的阎姓人群。在青海湖以东、长江以北的其他地区,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25%--0.5%之间,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.3%,居住了大约17%的阎姓人群。
河南郡: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。西汉高祖二年(丙申,公元前205年)改为河南郡,治所在雒阳(今河南洛阳)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、伊水下游,双洎河、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,下辖二十二县,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、偃师、巩义、荥阳、原阳、中牟、郑州、新郑、新密、临汝、汝阳、伊川、洛阳等县市一带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,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,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。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,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。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,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。元朝时期为河南路,明、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。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,一直延续至今。
天水郡:西汉朝元鼎三年(丁卯,公元前441年)置郡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通渭)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、秦安县、定西县、清水县、庄浪县、甘谷县、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、陇西东部、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。东汉朝永平十七年(甲戌,公元74年)改为汉阳郡。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。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(今甘肃天水),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、秦安县、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。
太原郡: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乙卯,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(公元976~984年)中年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为市,山西省会所在。部分得姓始祖 :姬泰伯(泰伯曾孙姬仲奕)、姬瑕、姬懿、阎敖。
河南堂:以望立堂。
天水堂:以望立堂。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德让堂: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阎国宝同叔、兄、弟十余人自山西洪洞东迁,至中都(中都,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)遇冦失散,国宝公携唯一族谱《阎乡家乘》卜居兖州府宁邑城西寺头村(今山东省宁阳县寺头村),修建泰伯祠(后受封称至德庙),洪武二十年(公元1387年)重修《阎乡家乘》,编撰了《中都遇冦失散记》,为后世寻找失散支脉重新合谱奠定了基础。现德让堂后裔遍布宁阳、汶上、梁山、郓城、嘉祥、单县、东平、肥城、兖州、曲阜、泗水、鱼台、滕州、青州等县市,以及北京、天津、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江苏、河南等省市。
右相堂:唐朝阎立本善丹青,拜右丞相。当时姜恪因战功封左丞相。时人有“左相宣威沙漠,右相驰誉丹青”之赞叹。
树德堂:明初自山西洪洞县东迁至徐州东南古镇窑湾,建树德堂。族人散居徐州境内,铜山、邳州、贾汪、宿迁、遂宁、丰沛等地,开籍祖信谱公。
日月堂:江苏省沛县、丰县阎氏宗祠堂号为“日月堂”,含有阎尔梅及其后裔不扶清,反清复明之意。
一、阎(閻)yán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固安,山东之昌乐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湖南之芷江,江西之崇仁、峡江,云南之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回、东乡、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姬姓,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,因以为氏。”此以封地为氏,系出姬姓。阎乡在今陕西朝邑镇境内。
2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云:“唐叔虞之后。晋成公子懿,食采於阎邑。”此以邑为氏,亦系出姬姓。晋阎邑在今山西之夏县。
3、又,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载:“康王少子生而手文曰‘阎’;康王封於阎城。”或按:左氏谓“季友生而有文在其手曰‘友’,因以名之。”每疑其诞也,后人由此复广其道焉,且武氏者以谥为氏;南氏者,以字为氏;鲜于者,武王封箕子於朝鲜,支子仲食采於于,故有鲜于氏;阎氏者,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於阎乡,故有阎氏,安得无稽之言流於后世。大抵氏族之家言多诞,博雅君子不可不审。望出天水、河南。
4、达斡尔族之阎姓,由亚尔兹氏所改。盖取其一、二两音节速读者谐以音近似之汉字“阎”而为单姓。出自敖拉哈拉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。达斡尔族》。
5、为满族布雅穆齐氏所改。春秋楚有阎敖,大夫;东汉有阎显;唐代有阎立本,万年人;清代有阎其相,长沙人。
二、阎(閻)
阎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4%,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。尤以河南、山东、河北等省多此姓,3省阎姓约占全国汉族阎姓人口57%。
阎姓起源:
1、系自姬姓。周武王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,因以为氏。又云,周康王少子封于阎城,子孙氏焉。
2、春秋时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(故城在今山西安邑西部),晋灭之,子孙散处河洛,以邑为氏。
3、河南河阴阎氏,源出代人。
4、清满洲人姓。世居沈阳。又,满洲八旗姓布雅穆齐氏后改为阎。今满族姓。
5、达斡尔族亚尔兹氏,汉姓为阎。
6、蒙古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阎姓名人:
阎敖,春秋时楚大夫。
郡望:天水、河南、乐安,太原。
变化:
1、北周时赐河州刺史阎庆为大野氏,隋初复为阎氏。
2、今阎氏多俗写作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