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字诗词来源
唐代:杜甫 《绝句四首》
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唐代:柳宗元 《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,奉寄澧州》
货积舟难泊,人归山倍畬。
唐代:杜甫 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
即今飘泊干戈际,屡貌寻常行路人。
清代:李瀚 《蒙求》
郭文游山,袁宏泊渚。
宋代:范成大 《破阵子》
漂泊天隅佳节,追随花下群贤。
宋代:李石 《同邓使君赏双头牡丹》
嫣然彼丛生,佳处亦求匹。
宋代:陈藻 《题黄子正易轩》
忽於瓦下得易字,铸在小刀殊骇然。
明代:王守仁 《水滨洞》
坐久尘虑息,澹然与道谋。
唐代:李白 《古风》
尚采不死药,茫然使心哀。
唐代:来鹄 《圣政纪颂》
楹然史臣,蛇然史裾。
姓氏起源
袁姓主要源自:妫姓。
印章体“袁”字
对于袁氏来源的记述,许多古籍内容差不多一致:袁氏是舜的后裔,出自妫姓。周武王灭商朝以后,追封前代圣王舜的后人胡公满于陈。
胡公之十三世孙轅涛涂(或作袁濤塗)封在阳夏(今河南太康),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。袁氏自立姓之后,一直为陈国的大夫。春秋末年,袁侨、袁克都是轅涛涂的后裔。古时「袁」、「爰」、「辕」、「榬」、「溒」、「援」等字相通。正如《袁枢年谱》所云「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」。据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》,到秦末时,辕涛涂的裔孙辕告避难与黄河、洛河之间。辕告之少子政,以袁为氏,正式普遍地使用袁姓。
袁姓的第二个来源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。东汉末,分布在近四川东部及重庆一代的板楯蛮,有杜、朴、袁三大姓巴夷王。袁姓同其他的姓氏一样,不断与其他民族的血缘交流。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袁姓,世居沈阳。到清末民初,旗人融化入汉族,袁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,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。
袁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,属于超级大姓系列,人口约七百六十三万一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48%左右。
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,河北两省,大约占袁姓总人口的23%。在北方,河南、河北是袁姓聚居地;在南方,袁姓人口在江西、江苏、四川、浙江、湖北,这五省又集中了38%。袁姓分布很广,但不均衡。总体而言,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。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,袁姓居第94位,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,主要聚居在台北、新竹、南投、嘉义、台南等地。在国外,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;还有些侨居美国、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日本、加拿大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。
陈郡:秦置陈郡,治所在陈县(今河南省淮阳)。西汉淮阳国,东汉陈国,献帝时改陈郡,均治陈县(今淮阳)。隋唐为陈州淮阳郡。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。
汝南郡:汉时置郡,治所在上蔡(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)。东晋治悬瓠城,即今汝南。隋唐汝南郡即蔡州(曾名豫州)。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袁安。
河南郡:汉又有河南郡,即秦三川郡地,治雒阳(今河南省洛阳)。隋有豫州河南郡,唐为洛州河南府,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。元为路,明为府。
彭城郡:指今江苏徐州。传尧封彭祖于此,为大彭氏国。秦置彭城县。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,治所在彭城(今江苏省徐州)。东汉建彭城国。以后或为彭城郡,或为徐州,均治彭城。彭城县于元初撤销,并入州治。此之袁氏出自陈郡,为袁生之后。
东光县:西汉高祖四年(公元前203年)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,治所在今河北东光。
京兆郡:汉以京兆尹、左冯翊、右扶风为三辅。魏改建京尹郡,“尹”为太守。唐以雍州为京兆府,置京兆尹。以上称京兆者,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,治所在长安(今陕西省西安)。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(路),此“京兆”与建都之地无关。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,府尹为京兆尹,符合金以前“京兆”之意。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。
华阴县:本春秋时晋地。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,以在华山之北,故名。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。
太原郡:秦汉太原郡,治所在晋阳,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。隋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,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太原市)。以后宋、金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。
濮阳郡:濮阳古为帝丘;春秋卫数迁至此。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,古黄河南岸。汉魏为东郡治所。晋建濮阳国,改濮阳郡,均治古濮阳。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(今山东省鄄城北)。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。五代梁晋夹河苦战,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。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,就在黄河边上。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,宋金之际,黄河主流南趋,濮阳便远离黄河。
陈留郡:秦时置郡,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。历代均置。1957年并入开封县。又西汉陈留郡,治陈留县。北魏时治浚仪,隋唐为汴州陈留郡。
襄阳郡:东汉时置郡,治所在襄阳(在今湖北省襄阳市)。隋唐为襄州襄阳郡。宋为襄阳府。元改路。明清仍为府。民国废府。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,为袁术之后。
宜春县:隋置袁州,治宜春(今属江西,汉即名宜春,晋为宜阳,隋恢复原名)。元为路。明清有袁州府,民国废府。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区。
卧雪堂:东汉袁安没做官的时候,客居洛阳,很有贤名。一年冬天,洛阳令冒雪去访他。他院子里的雪很深,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。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。洛阳令问:“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?”袁安说:“大家都没好日子过,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?”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,举他为孝廉。这就是“卧雪堂”的由来。
守正堂:袁安为人严谨,后来做了楚郡太守。当时楚王谋反,株连了数千人。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,审清问明,释放了4000多人。后来外戚窦氏擅权,袁安守正不屈,所以又叫“守正堂”。
弗过堂: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袁可立堂号。万历年间,袁可立因为耿直建言被万历皇帝贬官为民,二十六年始得昭雪,“弗过”应该是他自励自勉的态度和决心。此外,袁姓堂号还有:“陈郡堂”、“汝南堂”、“三公堂”、“彭城堂”、“陈留堂”、“怀楚堂”、“维则堂”、“介禳堂”、“介江堂”、“介祉堂”等。
一、袁yuán
现行常见姓氏。今北京、内蒙古之乌海、河北之尚义、山东之平邑、山西之太原、湖北之监利、广东之新会、广西之田林、贵州之从江、云南之泸水及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彝、傣、壮、白、回、水、苗、瑶、锡伯、布依、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郑樵注云:“亦作‘辕’,亦作‘爰’。妫姓,舜后,陈胡公之裔。胡公生申公,申伯出靖伯,……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,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,世为陈上卿。”(按:或“第九世孙”)又,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袁枢年谱》载:“袁,通爰、辕、榬、溒、援,一姓六字五族之异。”后或改为衡氏。汉代有袁盎(亦作“爰盎”)、袁安;东汉有袁绍;唐代有袁天纲;明代有袁宏道、袁宗道弟兄,文学家;清代有袁枚,钱塘人。
二、袁
袁姓分布:分布很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54%,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。尤以四川、河北、江苏、河南、江西、浙江等省多此姓,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54%。
袁姓起源:
1、系自妫姓。帝舜之裔。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,字伯爰,其孙涛涂,从齐桓公盟会,赐邑阳夏(故城在今河南太康),以王父字为氏。爰、袁、辕相通,。一说涛涂字仲,谥宣,谓之辕宣仲。其裔孙告,秦末时避难居于河洛之间,少子政,以袁为氏。
2、清满洲人有此姓,世居沈阳。今满族姓。
3、蒙古、土家、回、彝、瑶、白、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袁姓名人:
袁侨,春秋时陈国大夫。
郡望:汝南、陈郡、彭城、陈留、新城。
变化:与爰、辕、溒、榬、援均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