梓zǐ(ㄗˇ)
⒈ 落叶乔木。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:梓器(棺材)。梓宫(皇帝的棺材)。
⒉ 治木器:梓人(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)。梓匠。
⒊ 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:付梓(把稿件交付排印)。梓行(xíng )。
⒋ 指故里:梓里。桑梓。
⒌ 姓。
木mù(ㄇㄨˋ)
⒈ 树类植物的通称:树木。乔木。灌木。木石(树木和石头,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)。缘木求鱼。
⒉ 木料、木制品:木材。木器。木刻。木匠。木已成舟。
⒊ 棺材:棺木。
⒋ 质朴:木讷(朴实迟钝)。
⒌ 呆笨:木鸡。
⒍ 感觉不灵敏,失去知觉:麻木。
⒎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。
⒏ 姓。
唐代:柳宗元 《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,奉寄澧州》 世惟材是梓,人仰骥中骅。
先秦:屈原 《招魂》 一夫九首,拔木九千些。
明代:徐祯卿 《在武昌作》 重以桑梓念,凄其江汉情。
先秦:屈原 《离骚》 朝搴阰之木兰兮,夕揽洲之宿莽。
唐代:李白 《古风》 木落秋草黄,登高望戎虏。
唐代:杜甫 《洗兵马》 三年笛里关山月,万国兵前草木风。
宋代:释遵式 《五峰合涧诗·飞来峰》 层空累怪石,古木生其膚。
殷姓主要源自:子姓。
殷姓起源一
源于子姓,出自帝喾嫡子殷偰(契古写作偰读偰xie)之后裔。
据《风俗通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及《通志·氏族略》等记载,商朝君主盘庚将国都从奄(今山东曲阜)迁于殷(今河南安阳),故称“殷”或“殷商”。殷商灭亡后,殷商遗民以国名为姓,称殷(依)氏。该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时间
,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。该支殷氏早期读音作yī,春秋末期亦改作yan,唐朝后亦皆混淆改姓氏读音作yin。宋朝时,因避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,许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为汤氏、商氏、戴氏、林氏等。
殷姓起源二
源于地名,出自发源于河南境内颖川的殷水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
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和《姓氏急就篇》记载,禹州(今河南颍川)古有殷水,原居者有以水名为姓,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。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。唐朝时,有“磤”字被简笔为“殷”,此后殷氏族人大多随之改用“磤”字读音,其姓氏读音亦随改作yīn。
殷姓起源三
源于子姓,出自北殷氏,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。
据《世本》记载,北殷氏出子姓,即北髦氏,亦称北旄氏。商朝时,有一支崆峒族,居于崆峒国(今甘肃陇东平凉),臣服朝贡于商朝。商人是东来民族,出东夷族一系。商族先世与戎族联姻,所以史称殷戎、戎殷、戎商。商族进入中原后,与周围的土方、犬侯、虎方、羌方、风方等诸多方国交往。史载商族是在夷、戎基础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。很明显崆峒族参与这种民族的融合。北殷氏在周武王灭商后,回迁至崆峒山区与原崆峒族合并的一部分遗民,他们后来成为崆峒十二部族联盟中的一部,因居北方,称为北髦、北旄,但其族民皆自称为北殷氏。北殷氏的后裔子孙在秦汉时期,都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姓殷氏、北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该支殷氏正确读音作yān,唐朝以后亦改姓氏读音作yīn。
殷姓起源四
源于满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据史籍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
⑴.满族完颜氏,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颜部,是金国建立时金国国姓,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,明朝时称为王甲部,以部为氏,是满族著姓之一。后有蒙古族、锡伯族引为姓氏,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,同源同祖。从元朝时期起,逐渐冠汉姓为汪氏、王氏、鄢氏、张氏、完氏、颜氏、赵氏、顾氏、瀛氏、魁氏、殷氏等。在女真完颜氏族人中,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颜·殷达呼齐,其后裔子孙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谐音汉字汉化为姓氏,称殷氏。
⑵.满族殷佳氏,亦称音佳氏,祖先原为汉族,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,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,世居嘉木湖地区(今辽宁新宾),后多冠汉姓为殷氏。
殷姓起源五
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今彝族、回族、瑶族、土家族、侗族、佤族、苗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殷氏族人分布,除彝族殷氏自称传承上古之源外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殷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当代殷姓的人口已近210万,为全国第一百零三(或一百零四)大姓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14%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。现今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、江苏,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%,其次分布于安徽、山东、湖北、河北,这四省又集中了20%。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,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%。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、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。殷姓分布很广,但不均衡。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在云南大部、川黔南部、广西西部、陕鄂渝交汇地区、苏皖大部、上海、鄂皖赣交汇地区、甘夏大部、甘肃西部,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.21%,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.6%以上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.8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%的殷姓人群。在山东大部、皖苏北部、鄂赣浙中部、湘黔北部、河南东南、重庆南部、广西中部、川甘大部、青海东南、陕宁南部、辽吉大部、黑龙江中部,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.14%一0.21%之间,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.6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%的殷姓人群。
陈郡:亦称陈国郡,秦朝时期置郡。西汉初期改为淮阳国。东汉章和二年(88年)改为陈国,治所在陈县(今河南淮阳),汉献帝时改回郡,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太康县、西华县、商水县、淮阳县、郸城县、柘城县一带地区。三国时魏国将其管辖区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、西华、商水、淮阳、郸城、柘城等县的范围之内,其中的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阳夏县。隋开皇初年(581年),陈郡废黜,隋、唐两朝时期皆改为陈州淮阳郡。
汝南郡:西汉高祖四年(前203年)置郡,治所在上蔡(今河南上蔡),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、淮河之间、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、安徽省茨河、西淝河以西、淮河以北,包括偃城县、上蔡县、平舆县、项城县一带地区。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(今河南平舆)。
琅琊郡:亦称琅琊国、琅岈郡、琅玡郡。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,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,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。秦朝统一六国后,在境内设琅琊郡,并附置琅琊县,治所均在琅琊(今夏河),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。西汉时期治东武(今山东诸城),并增琅琊国、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,下辖五十一县,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、即墨、崂山、胶县、胶南、沂水、营南、日照、五莲、赣榆(今江苏赣榆)及青岛等地。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(今山东临沂)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。北魏时期治即丘(今山东临沂)。隋朝时期复置琅琊县。唐朝时期废黜,境地归胶州、诸城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、临沂、胶南一带,唐朝乾元初年(758年)曾废黜,后有沂州琅琊郡。从魏、晋朝时期起,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(国)。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,此后废置至今已千余年。
汝南堂:以望立堂。
琅琊堂:以望立堂。
东海堂:以望立堂。
雁门堂:以望立堂。
弘农堂:以望立堂。
陈国堂:以望立堂,亦称陈郡堂。
左冯翊堂:以望立堂,亦称冯翊堂。
一、殷yīn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、霸县,山东之平邑、东平,山西之太原,内蒙与之乌海,湖北之监利,江西之金溪,广东之澄海,贵州之从江,云南之河口、陇川,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回、鲜、土家、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“契始封於商,后世迁于毫,司马迁云:‘禹兴、西羌汤起亳也,及有天下,始居宋地,复命以亳。’今南京穀熟是也。”盖有殷水出阳城,东至西华汝阳,入于榖水,合流。古人并谓‘颍’为‘溵’,故命以‘殷’,旧有溵水县,宋建隆改商水。隶陈州。然迁于嚣,迁于相、迁于耿、迁于朝歌,皆谓之殷,以成汤建国之所命也。或谓之商,以契始封之所命也。至于纣,为周武王所灭,封微子於宋,以奉汤祀,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。”此当系出子姓。
2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《姓氏急就篇·注》云:“殷水在颍川,居之者以为氏。”则此当以水名为姓氏。
3、清代满族音佳氏或改单姓殷。见《满族姓氏录》。汉代有殷丹,会稽太守;晋代有殷浩,又有殷仲文、殷仲堪;唐代有殷冲容;清代有殷树柏,秀水人。
二、殷
殷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6%。尤以山东、云南、四川、河北、陕西等省多此姓,上述5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58%。
殷姓起源:
1、系自子姓,商祖契之后。盘庚自奄(故城在今山东曲阜)迁到殷(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),故称殷商。周武王灭纣,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,以奉汤祀,子孙不得封者,以殷为氏,见《风俗通》。
2、河南禹县境内有殷水,居者以水名为氏。
3、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殷氏。
4、彝、回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殷姓名人:
殷通,秦时会稽守将。
郡望:汝南。
变化:
1、齐人言殷声如衣,今姓衣者殷之胄也,见《礼记注疏》。故山东衣姓源出殷氏。
2、古时庙讳有六姓,〔〕为其一,即殷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