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辞害意的意思

首页 > 汉语词典 > 以辞害意

以辞害意的意思

更新时间:2023-11-08 00:40:58

拼音:yǐ cí hài yì
词性:成语
近义词:以词害意以词害义

词语解释

因拘泥于文章的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。也作“以词害意”。

引证解释

⒈ 亦作“以词害意”。

语本《孟子·万章上》:“説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志。”
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夸饰》:“孟軻所云‘説《诗》者不以文害辞,不以辞害意’也。”
宋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·杜少陵二》:“大抵古今兴比所在,适有感发者,不必尽相迴避,要各有所主耳。此亦‘説《诗》者不以辞害意’之义也。”
清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七:“太白 ‘斗酒诗百篇’, 东坡 ‘嬉笑怒駡皆成文章’,不过一时兴到语,不可以词害意。”

网络解释

  • 以辞害意,读音yǐ cí hài yì,汉语成语,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。出自先秦·孟轲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  • 以辞害意造句

  • 他虽然是年轻同志,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,我们也不能以辞害意。只要他说的话有道理,我们就应该听。
  • 如果是说文章的修辞应当先求准确,应当恰如其分,不要矫揉造作,以辞害意,这当然是对。
  • 他昨天感冒了,今天却在饮酒,他说这是以辞害意,说不定感冒还好得快点,我可不赞同这种说法。
  • 但创新既要有形式,更要有内容,只重形式的创新,是以辞害意的创新,是为创新而创新,而违背客观要求的创新则是猎奇,只会干扰思考。
  • 受到新派史学代表梁启超先生“笔锋常带情感”的熏陶,所以他写《中国史纲》字斟句酌,力求给人以艺术的享受,但同时又不让情感超越理智,不以辞害意
  • 学术文章虽可雕琢,但所求者乃晓畅典雅,而非以辞害意,障人耳目。
  • 在王安石看来,汉唐以来的经传之家显然是以辞害意,以注害义的。
  • 联律较工稳,“春”字位宜为仄声,但“春秋”系固定搭配词语,不便更易,因此未可以辞害意
  • 而少小离家老大回中第五个字应当为仄声,但是因为诗歌中太过严格要求声律会以辞害意,于是人们又规定七律中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。
  • 对此,需要作者从源头上把好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和质量关,切莫“以辞害意”。
  • 搜索
    back_img